集团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员工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正文

为梦想无怨无悔——访2002级员工卢加拿

来源: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时间:2017-09-09点击数:

卢加拿,男,汉族,广东陆丰人,2002级中文员工。现任职于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制片发行部项目经理。主要作品有电影《回到那年夏天》、长篇小说《大地主》等。

 

                                                                 为梦想无怨无悔

 

 

记者(以下简称“记”)可以讲讲您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吗?

卢加拿(以下简称“卢”) 2006年2月时我在广东文艺职业公司党委办公室当秘书,主要是因为我之前在团总支做党建工作的经历。陈老师(陈利群老师)一直对我非常关心。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之后,便去了陈老师推荐我去的《新周刊》,工作的时间不长。《新周刊》虽然是国内高端的杂志,但是我觉得这种工作模式不适合我,比如人物采访,采访时是完整的内容,但当杂志上刊登出来的只是采访的一部分,观点显得很片面。

记:会不会出现想法没有表达出来的情况呢?

卢:那倒不会,只是认为写作也是阶段性的,自己内心想要写才写得出来,而且我是一个很怕对文字负责任的人,所以就想找一个与创作有关的而又不全是写东西的工作。当时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搞业务,但是我又没有特别精通的业务,所以就选择去做电影。俗话说,三年入行五年成行,所以有一段时间都是自己在学一些东西。08年去了珠影工作,一直到现在。

记:您觉得在文学院四年的专业学习对您现在的工作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卢:当年我高考报考中文系的时候,也是因自己喜欢这个专业而奔着去的,进来之后呢,也不算个好员工(憨笑),但总体来说我还算认真。以后我不管是做什么工作或走到哪里,当然主要还是在影视行业发展,中文系那几年的学习经历还有成长经历,会使我以后抵受住利益的诱惑,对文字和文学保持着一贯的热爱与虔诚。一旦我们面对自己的专业是用最真诚的眼光看待它,不敢欺骗,这种感情就会慢慢地变成一种态度,我们也会开始认真地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大学四年里必不可少的便是看书,一旦我忙的时候,没时间看书,久了心里会不踏实。这就是大学四年带给我最深刻的影响,这不但影响我对写作的情感价值观,也为我进入电影这个行业打下了基础,有一些人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就做编导,他们讲故事的能力就会弱一点。我们今年4月上映的《回到那年夏天》,讲的便是一个校园故事。但当时受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便由几个员工出演。现在对我们来说,写故事不在于其本身,而更要关注它的价值和意义。

记:除了参加专业内的比赛活动以外,您有没有参加其他比赛、活动或加入社团?

卢:基本上没有,我四年都是在校报做编辑工作,那时中文系有个《理想老员工》的报纸,我大二时是副主编,大三就做了主编;大二时还是星星文学社的副社长。我还记得当年为了做年度刊物《星之梦》,我拿着团委给的三百多块,就傻乎乎地跑出去忽悠别人想拉回一千多块来(大笑)。如果你让我回到大学,我肯定是选择安安静静地多看几本书,大学四年内起码要出一本书。如果在大学四年内你有一个专业上的目标的话,我是不建议你去折腾这个倒腾那个,只要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专心学好做好就可以了。

记:您在大学期间有做过兼职吗?

卢:我当时做过一次家教,在黄埔,去过一次之后因交通不太方便就再没去了。我觉得做家教还不如省下一些时间,多写写文章去投稿赚钱,那个时候稿费还是挺可观的。我觉得读大学,好的一面就是能够保持一颗纯粹单纯的心,人不用那么快就变得庸俗起来;不好的一面就是缺少很多社会实践的经验。那些意向做编辑记者的员工还是要多进行一些社会实践,不然出来工作时就比较难适应。我觉得你们就应该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别人,不要老说您师姐老师是多么厉害,而要有比他们更厉害的决心,多出去增长一下见识,不要让思想禁锢在学校里面。

记:除了兼职之外,你还做过其他的志愿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吗?这些实践活动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卢:我是大三做团总支副书记时,也负责学院的党建、助学还有志愿者工作。至于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的话,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周边的环境的影响的,如老师、同学、朋友等。志愿活动可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使我们多认识一些朋友,但现在却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功利目的,奔着综合测评和奖学金等去做志愿活动。我们还是单纯地去帮人比较好,当然没有参加志愿活动的同学也不见得有多自私,可能没有时间,这是个人的选择。

记:您在大学时的理想和目标是什么呢?它又给您的工作或者生活提供了怎样的动力呢?

卢:我当时高考的时候,认为最理想的学校是北广,即北京广播学院,现在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我一直想考新闻传媒专业,但是后来又觉得太难考不上,不得不放弃了。后来填的第一志愿是华师,然后到了广技师之后我就一直在报纸杂志这方面努力,还是想要做一个记者,我当时还想要写小说,不管是留在大学里面教书还是出来工作,还是想要多写一下东西。而现在,除了小说和剧本其他文体我基本都不写了。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有一点失落的,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是读中文系,其他人都是读法律啊经济啊。他们都不知道学中文可以干什么,我自己也挺郁闷的,而且那时又担任班长,这样一忙一晃半个学期就过去了。后来寒假时回家一想,这样不对,好像忘了自己当时的初衷了。于是回来学校之后,无论工作多晚,我都还是坚持每天写作,写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停止,当时内心就有一种很强大的动力在支撑着我。

记:您进入职场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卢:这都因人而异,人们进入职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无非以下几种:工资问题,实际的工资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职业问题,自己没有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没有进入理想的行业;然后便是情感类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觉得有压力的话,那就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这是我们在社会转型期所必须经历的。对于我来说,我不期求一份高薪或很满意的工作,我只想努力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觉得主要压力是来自于发展的压力,不管做一个优秀的导演、编剧或小说家,都要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这不是看一两年,而是要看一辈子。有可能你规划了一辈子,最后你只能完成全部目标的百分之一二十,这也很正常。一个人要成功,不但需要努力,有时还需要机遇。就发展前景来看,电影在未来十年还是挺好的。而对于我来说,最根本的压力就是至今还没有完成一部满意的作品,比如写小说,也不一定要达到别人那么高的艺术标准,但起码自己要满意,要对自己有所交待。

记:那您认为的“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呢?

卢:完成一部好作品,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大地主》写了那么多年,现在在我看来,还是不满意(皱了皱眉头)。一部好的小说,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故事性和可读性。我不会追求很虚很玄的感觉,这跟人本身的气质爱好有关。我喜欢比较平实一点。包括我经常跟朋友聊作品,曾聊到最有力量的文字,不是形容词、虚词,而是名词和动词,比如几个生动的动作描写,简单的人物外貌描写。当然,意识流的手法,现代派也有它自己的优胜之处。在写作方面,对自己的要求还是蛮高的,也不是没有信心,而是需要时间和空间去琢磨,尽量不要用太多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

记:在电影行业中,您觉得中文系的员工与传播学院的员工相比有什么优劣势呢?

卢:中文专业的员工相当于“万金油”(笑了笑),可以就业于各种行业,如行政机关、编辑、老师等等。传播学院的员工学到的是偏技术多一点,而中文系的员工重编辑、策划等这方面。如张艺谋,他也是从摄影开始的,后来转为导演。传播专业的员工可能在构图、镜头的运作等方面胜过我,可讲故事可比不过我(自信地笑)。所以,中文人要清楚自己的就业优势在哪里,如果想要靠笔头谋生,那么大学四年就需要专心写作训练,往校报投稿等,抓住每一次机会,寻找写作平台,这样等到就业时根本不用慌(语重心长)。这个社会就是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能运作,大街如果一天不扫能行吗?挖下水道的工人、清洁工人、建筑工人一个都不能少,其实就业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你自己觉得它是否配得上你,但只要你足够优秀,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普遍中国人对职业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工作不分贵贱,每个人在每个岗位都是有价值的。如所有人都去考公务员,考试难度当然高,考不上也不足以说明你不够优秀,可能你的特长在其他领域,所以把握好大学四年,培养自己的就业优势。其实,电影圈很小,我跟姜文、冯小刚、陈凯歌等著名导演也聊过天。电影圈就是一个名利集中场,每个正常人都会在乎名利,关键是要把握好度,不要给自己骗了。学中文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只要内心够强大,就不能够被打倒。

记:您觉得老员工活中最有成就感和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卢:前面也有提到过,我觉得大学四年里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能一直坚持我喜爱的事情——写作。大学四年中,我一直在《理想老员工》报纸上担任编辑,大三时担任主编,大二时也在星星文学社担任副社长,还与团队做了一期刊物《星之梦》。由于大三时担任团总支副书记,工作挺多,很忙碌,很少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瞎折腾些什么,连书都没时间看,所以挺遗憾的。

记:您拍摄完《回到那年夏天》之后,接下来准备推出怎样的作品?

卢:我跟我的团队也正在努力,成立一个如美国那样的工作室,即专业的制片公司,但不比乐视网(囊括了电视终端、院线终端)。我们先从制片开始,准备下半年或明年拍影视故事,做成三十集左右的网络连续剧,预热一下,制作时间少则三、五年。而《回到那年夏天》是我们这个工作室目前的主打作品,这只是阶段性的,等明年的新项目一开展,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作品推出。

记:您怎么看待没有目的的写作?

卢:写作是有两个阶段的,最初的阶段是从强烈的表达欲望开始的,但由于水平的限制,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却表达不出来;到了第二个阶段,基本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但是就如同骑单车一般,基本会骑,但是把方向把不好。没有目的的写作是因为你还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思路,而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像尼采这样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真正做到收放自如的天才真的不多见。这跟内心的成熟度有关,即对事物、感情的把握程度。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写作写到半路突然改变自己的写作意图。可能你最初的创作意图并不是这样的,有一个想法突然就蹦出来了,其实这个想法最初时就隐藏在创作意图中,是受到你的潜意识控制的,都来自你的脑子。如果你还想在这方面做到游刃有余,就适当地训练一下,当自己也不能控制时,便顺其自然。灵感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的写作责任和态度。比如写一个城市的发展,便从乡村到城市的风土变迁、法规变迁、人情变迁这些方面写,这都是很有意义的。当你写作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你的文字会趋向于固定的风格特色,这个时候,作家的视线应该转向用怎样的文字或词汇才更有主见、更有力量。

记:怎样看待于正的改编?

卢:于正不但是个编剧,他还是一个商人,他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的。他的厉害之处就是能创造话题,引起消费,引领时尚消费。其实,骂也是消费行为的某种表现,不然人们怎么一边骂狗血一边又追着看呢。观众骂得更厉害,他引起的反响就越大,就说明他的作品越成功,他也达到了他的目的——使更多的观众消费。电视剧有三大属性:第一是工业属性,数码是物理呈现的方式,它需要各种各样的技术支持;第二是艺术属性,它是属于一个艺术作品; 第三是商品属性,它始终会进入市场,要计算成本、利润之类的,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作品了,要迎合某些消费者的需要。

记:最后我们想邀请您跟我们说一段基于自我追梦人生或寄语文学院及中文后学的感性话语。

卢:现在很多老员工在追梦这方面都很迷茫很纠结,总是急功近利,很多事情放不开,自己约束自己,心态不好,所以到最后往往适得其反,这是老员工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本身很大程度上都是自私的,这不是说你的东西别人不能碰,而是从内心上你不接受别人的观点,你不轻易认可别人的想法和做法,这也是自私的一种表现。但随着自己慢慢成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那几样,比如努力、坚持、认真,而去追求这些东西其实也没什么窍门,你学一样东西也好,和别人相处也好,最终还是回到这几个基本的东西身上,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做好之后你才可以解决生活中最根本性的事情。除此之外,很多事情你往这一边多一点还是那一边多一点(食指在左侧点了一下,又到右侧点了一下)其实都没什么关系,要是没什么时间,那当然要走捷径,但如果有时间,那拐个弯走也无妨,说不定还能遇到不一样的风景。生活中的每分每秒,只要你用心,每一天都可以带来新的内容,而不是说走了一个弯路就让你很痛苦,你很郁闷很纠结,再郁闷纠结半个月,你又损失了半个月时间,因为你这半个月没有用更好的心态去做事情,哪怕只是些不重要的事情。人都是从不重要的事情开始做起的,我跟很多编剧,搞创作的人聊天,让我很郁闷的是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牛逼,自己是天才。天才就是会奋不顾身地去追求内心所期望的,比如说梵高,哪怕饿得要死,他还是要画向日葵,因为他抗拒不了自己的内心。那他是不是每天都是天才呢,其实不是,梵高最起码也要上厕所、吃饭和睡觉,他也是一个平凡人,梵高的作品也就几十部,真正天才的时候也只是人生走到一个自我释放的点,在这个点上你顺应自己内心的欲望走,比如花十年时间写出了一部世界著名的小说,或拍出了一部电影。我很反感有些年轻人坐在我面前说我“我就是天才”,真正的天才都过得很平常,但是他肯穷极一生等那个点,或者在为那个点坚持着做努力,这个坚持与努力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你能不能抓住机会的关键。但坚持和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就好像有些人考公务员,从大学开始考,死命考,考个七八年才让你考中。我说这个事情,就是想说很多事情其实很平淡很简单,你不要让事情非此即彼,它就只是个简单的存在,你喜不喜欢做它也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身边的类似友情、亲情之类的情感,以及你对待这些情感的态度,是真诚还是欺骗,是认真还是敷衍,你要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式,我不能说你是个真实的或说谎的人,你自己应该最清楚自己,你要面对你自己,你用你的方式平静地去面对事情。很多发生过的事情你现在回忆起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你想想之前处理事情的态度以及事情的结果,想想还能不能调整。厉害的人是能够将自己的坚持转化为一种力量,越厉害的人越会收心,而不是表现在一张自我夸耀的嘴上,或者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去对付别人。高手往往深藏不露,他的心只能你去理解,你无法看透,你们到我这个年龄也会懂的(微笑)。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能力,就看他在一天时间里想的时间多还是做的时间多,如果他想的时间多,那这个人就只会空想,往往能力不足,如果他做的时间大大超过了想的时间,他一定是会越来越厉害的,这不是说他在做事情之前没思考,只是我们其实真正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那么多,而且本身想也占不了太多时间,可能就只是一两秒钟时间。有些事情想太多也没用,它就搁在那里,关键是要你学会去改善它,用实际行动。想其实应当伴随着某些具体行为,比如在看书、写作中想,而不是坐在那里空想、幻想。很多员工都问过我写作的技巧,其实也就六个字,多看、多想、多写。最后一点建议给师弟师妹的,就是如果你想以文字作为生存发展的手段的话,那最最基础的,就是要把专业学好。

 

                                                

采编心得体会

对卢加拿这位编剧兼导演的师兄的采访是我们所做过的最正式的一个采访,通过这次采访我们都学习到不少东西。

    在正式采访之前,我们小组早早就分好了工,从外围采访到问题分配再到后期整理,可以说我们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还记得外围采访我们小组特地去看了卢导演新上映的电影《回到那年夏天》,边看边认真地记录下可以提问的“点”;还记得正式实施采访前夕,为了“哪个时间给您打电话约采访和打电话之前要不要发个短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力求不会给采访人物留下一个坏的印象;还记得我们采访的时候约在了一件小甜品屋里,愉快的交谈着,却在整理录音的时候差点被打刨冰的声音震破了耳膜……

辛劳夹杂着我们自己的学习体验,师兄与我们交流了自己的大学四年,建议我们要“多听多读多写”,我们收获颇丰。

 


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