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文,男,籍贯广东省兴宁市,中共党员,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级员工。2003年6月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山市公安局工作,2009年4月至今 中山市外事侨务局宣传科工作。为人热情,喜好读书。格言:开始用心读书日,始为真正生活时。
在路上的中文人
——1999级何剑文员工的读书情怀
采访前,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对何剑文的打听,我们觉得剑文师兄应该是一位终日手不释卷的读书人,一个“书呆子”的形象从我们脑海里闪过。采访时,当我们真正踏入何剑文的办公室,一股书卷里特有的墨香弥漫在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眼前的何剑文风度翩翩,儒雅淡定。说起曾经走过的大学路和在职场中的励志经历,他妙语连珠,风趣幽默。在何剑文的细细讲述下,我们静听了他的书之于中文人灵性与滋养的感怀。
辛勤追逐“记者梦”
做一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无冕之王,无疑是许多中文人的夙愿,何剑文也不例外。
2002年,还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民族学院)上大三的何剑文师兄,在他相熟的师兄的介绍下,来到《羊城晚报》经济部当实习记者,与他同期的很多实习生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且他们在报社里面有很多相识的师兄师姐,只有他来自并不出名的民族学院。
虽然他在实习生中毫不起眼,但他没有妄自菲薄,对比其他名校员工,他表现得更实干,更主动。每天来到实习单位,他会主动问前辈:“老师,今天有什么事情给我干吗?我很想学多点东西。”有时候虽然只是打打字、叫个外卖、扫扫地这些工作,但是他也会珍惜机会,认真做好当下自己能做的每一件小事。渐渐地,做的事情多了,大家也就认得这个叫何剑文的勤快实干的小伙子,慢慢就对他熟悉起来了。主动和实干是何剑文实习中坚守的信念,实习,无需太在意工作利益,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主动请教,学到的便是自己的。主动把握机会,充盈自己的实战能力,便是理想的待遇。
当时,报社里没有什么人愿意带实习生,因为实习生开始什么也不会,要花很长时间来手把手教他们。一篇新闻稿,专业的人半个小时就写完了,如果让实习生写,还要帮忙修改,可能要花两三个小时,很费时间。所以很多实习生没有固定的记者带,坐在会议室里看看报纸就荒废了一天的时间。但何剑文不甘心浪费这个珍贵的实习名额,他想真正学点东西。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一天,经济部领导把何剑文找来,跟他说:“天河北路的全聚德考研店倒闭了,这个店在北方风生水起,但在广东都是水土不服,你去看看怎么回事。”他第一次独自来到现场时,店面已经关了,只拿到一个相关人士的电话号码,其他什么也没有问出来。当他一无所获回到报社,向领导说明情况后,领导就把一个叫“小彭”的专业记者派去带他再去现场调查。去到现场,他们想尽办法跟相关人士周旋,便从他们口中套出一些话,很快就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结束现场调查后,小彭记者让他先回家,自己再回报社写稿。但他当时很执着,说,“彭老师,我陪你一起回报社写稿吧。”在他的坚持下,他们一起回去报社忙到通宵,才把稿件写完。小彭记者被何剑文的执着和自觉打动,从那天起,他无论做什么采访都会带上何剑文。在小彭记者的帮助下,何剑文的采访写稿机会越来越多,稿子写得也越来越好。虽然刚开始他的基础比名校的员工差一点,但是只要相信自己是块金子,并且不放弃,坚持努力,始终是会发光发热的。
到了实习后期,他有时候可以自己单独采访了。老师对他的稿件也修改得越来越少。虽然只是实习记者,但他实习后期写的一篇关于广州扩建铁路的报道《广州交通打通任督二脉,实现两翼齐飞》甚至上了《羊城晚报》的头版头条,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到了实习结束,他已经在《羊城晚报》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无论起点如何,要让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认真和坚持是提高实力的途径,梦想就是一步步踏实前进。
用手中的笔“爬”起来
有期的囚犯,无期的管教,望着看守所带着压抑的高墙,曾经意气风发的何剑文曾多次想到“拿一份工资,找一个老婆,生一个孩子,过这一辈子”。
2003年,在大学里一心想当记者的何剑文,却在意外的机会下进入了公务员的行列。他刚从大学校门出来时,并没有从事文字工作,而是先做了半年多的巡警,每天开摩托车巡逻。他发现警校里面有很多漂亮的女警,简直就是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着新闻人的敏锐的他捕捉到了这一亮点,着笔写了几篇关于女警的文章,这些文章被大篇幅登在报纸上,他因此受到了领导的称赞,被调到了市局政治处。虽然这是政府最高的机关,但是这份看似光荣体面的工作却也是他挫折的开始。
到了政治处时,领导让他负责的是团建工作,组织活动恰好是他的弱项,工作成绩不突出,工作了一年多,领导对其很不满意,于是将他借调到看守所。他平日里就听说,“警察是二等公务员,看守所又是二等警察。”现在从最高的市局机关到看守所,他一下子变得心灰意冷。
在看守所里面他每天看管犯人,跟罪犯聊聊天,其余时间打打游戏,越发消沉,周围的同事都觉得他在单位里可有可无,自己也觉得自己这辈子就是这样了,这里工作不忙,工资待遇还不错,娶个老婆生个孩子,平平凡凡就过一辈子了。但同时他也很不甘心,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告诉他不要放弃手中的笔,始终觉得自己作为一名中文人,应该要用手中的笔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终于,机会来了!
在职场中因没能契合自己兴趣的工作,无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驰骋,易出现倦怠期,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和克服一系列的消极情绪。而何剑文就在那一刻警醒了,凭着那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能把握新闻点的文笔,他牢牢抓紧了这次重要的转折机会。
2006年,公安部办了一个监管民警培训班,领导派包括他在内的三四个人去重庆参观学习。那是一次大型的培训,共有一两百人,有关的重要领导也参与了。他凭着在报社实习的敏感,感觉到这次培训的意义非同寻常,于是回去写了一篇学习报告。令人惊喜的是,这篇报告报到省公安厅后,又被报到公安部,并得到了公安部领导的批示,表扬他的好学精神,号召全国监管民警学习。这篇文章,成了他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也让他也重新找回了自信,更加坚定自己要用用文字赢得别人的尊重。
接下来短短的几个月内,他就被提为看守所的办公室副主任,是当时最年轻的股级干部,也是他那批人中最早提拔的几个人之一。
成功需要内因和外因的结合,自身的努力是走向成功机遇的不竭动力,何剑文成功得到提拔机会何曾不是踏实努力的结果。
“二次创业”再起步
“小车开得再好,也只能开小车,要想开大车,就必须用大车来学”,为了能开上“大车”,何剑文放弃了看守所安定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了市外事侨务局这个更大的平台接受挑战和锤炼。
虽然何剑文在看守所当了办公室副主任,工作稳定,工资也较高。但是他慢慢发现在看守所里面他写的文章已经没有人修改,以后很难有进步空间。现在安逸的生活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为了可以站得更高,为了突破自己,他决定给自己一个新挑战。有一定的基础,拒绝平庸,迎接挑战,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当他知道中山市的外侨事务局招聘公务员时,他知道他的机会来了。2009年,凭着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文笔,他成功考进了中山市外事侨务局。刚到外侨部工作的时候,一切都要从头再来,他遇到了很多挫折,也顶着莫大的压力。首先是生活上,因为暂时没有任何职务,工资待遇每个月少了3000元,而当时的他刚买房装修,爱人也正怀孕,正是到处需要钱的时候。但幸运的是,他的家里人都支持他的决定。
另外,工作上也不太顺利。在以前的单位时他是业务骨干,写的材料在单位里算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在这里他写的材料被领导批改地面目全非,一篇材料要改好几回才能过关。他觉得自己工作时就像是小马拉大车,觉得拉不动。初来乍到的他与同事的交情也不深。他清楚地知道别人是不会语重心长地劝告你,更不会手把手、开小灶教你写作,除了靠自己,别无选择。就是凭着这一份不甘心,他开始了读书的日子,想方设法学习提高,自己买书、订刊物,学经济、学哲学、学逻辑,把领导修改过的稿子,与自己的原稿装订成册,用来对比体会;认真学习好的范文,摸索规律,有些文章当时都能背出来。他说由于不会学习,纵然学习热情高涨,也走了不少弯路,做了不少无用功。但是勤能补拙,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他一点点找到了感觉,慢慢地走上了轨道。
他总结说到,一般来说,做事情都需要经过忍受、接受、享受三个过程。如果你钻进去了,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可以做很多人做不了的事情,就会有成就感,也就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在职场上,即使一时不可得圆满,与其在无可奈何中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充盈实力。拒绝清心省事,不甘雌伏,积极进取以求超越,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给自己加油鼓劲的方式。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当我们问,读中文专业应该怎样读?何剑文毫不犹豫地回答,中文人,本质上就是读书人,读中文系,就是要培养读书人。
上班时故意不开车,迎着清新的早晨气息,坐上公交车,塞上耳机,聆听有声读物;在工作闲暇时端起一本书,拿起笔记下发人深省的段落,言谈举止间散发着文人的儒雅与端庄。在家中,一杯清茶,一本书,便是一个惬意的午后。不停地读书,可以说是何剑文生活的常态,享受的时光,快乐的源泉。
人的成长,靠各种材料的滋养,但材料的质地有差别,有的粗糙单调如狗粮,有的细腻丰富像盛宴。书,永远是滋养中文人核心竞争力的那一顿细腻而丰富的盛宴;书,永远是中文人不可或缺的一日三餐。
读书之于中文人的重要性,对于当时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遨游乃至毕业后一段时间的何剑文,系统化的读书观似乎还未成形。他感慨道“大学四年,我最后悔的是没有好好读书。那时的我,除了会踢足球,其他的我一窍不通。”大学毕业后的迷茫,在职场实践上碰壁,孤独无助、在喧嚣和浮华中渐渐迷失时,他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四处寻找转机,是坚持的力量帮助他找到了一个偶然的契机停靠,那便是读书。这一生命的重要转折,让他紧紧地握住成功的手,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职场中的实力派先进人物。
凡是优秀之人,大抵也是有书缘的人。论及读书的感慨,何剑文的眼睛格外的明亮,似乎还闪烁着瞬间感动的光芒。回顾过去的那些年里的自己,他后悔道“我在派出所时,是吃老本的。而五年前,原本还是业务骨干的我来到侨务局担任文书工作后,我很痛苦,深刻体验到:书到用时方很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辛辛苦苦写的文稿经常被领导大做手术,第一次有了深深的危机感,要么提高能力挺过去,要么就混日子被边缘化。每个人都有一种傲气,我不甘心,从中也走了许多弯路,才真正开始读书。其实,很多人表面风光,深入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都是读书人。”正当自己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看着领导将自己的文稿修改得面目全非,何剑文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承担失败,及时寻找出路。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坚持以读书提高实力,做更优秀的自己。
从读书进而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何剑文,坚守做一个永远的读书人,儒雅而淡定地让记者分享了他读书的好习惯。“我会从报纸上抄一些好的片段和好书名,每天都会看二十多份报纸,看到好的文章把标题抄下来,从网上找到那篇文章,然后打印下来,再装订成册。工作闲暇时,便可细细品味。此外,我还会认真地做读书笔记和写书评。读书时最好眼手口都用到,读书时最好默读,把读书作为一种态度,不要求快,切忌定太高的目标,一有空就看,这就叫做熏陶,将读书融入生命中。”可以看到,在办公室里,何剑文的书桌永远是整整齐齐地排满了专业书籍和自制的书籍。读书,已成为他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一种习惯并渗透在他的身体里,是他智慧与快乐的源泉,专业提升的关键,也是他儒雅淡定的底气所在。
一个真正乐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可以把诱惑拒之门外的人,必备一种宁静致远的态度。读书这种宁静的状态,恰是心灵最热闹的时刻。读书人保持宁静的心境,只求分享书籍给予的热闹。“读书之要无他,唯求放心而已。所谓放心,就是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何剑文对读书的心态颇为讲究。他再次坦诚“当初读书,是逼着自己读,业余生活,都是以读书为主。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为工作做准备,写材料,就是写自己的思想。慢慢地,从适应到习惯,再到喜欢。如今,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不可太功利,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并善于将读书的好习惯推己及人,将快乐传递出去。何剑文爱读书,他的女儿从小就生活在书的世界里,耳濡目染,刚满四岁的女儿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拒绝电子产品的诱惑,像爸爸一样手不释卷,喜欢从书中寻找快乐。一家三口常常一起玩《弟子规》接龙游戏,其乐融融。“读书,丑小鸭将会化成美丽的天鹅,否则变成烤鸭,被猎狗吃掉。”便是女儿的自创格言。
中文人出身的何剑文,深刻领悟了读书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强调“中文系员工最根本的能力,就是学习的能力,不仅向书本学,而且要捉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向身边的人学。因此,中文系的员工在平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怎么样学习。对大部分中文专业的员工而言,做文字工作,靠文字谋生,以写作赢得别人尊重和认可,都应该是离自己最近,可行性最强的一条路。而通过努力读书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提升思维水平,人就逐渐有底气,写作时,便可信手拈来,就会很踏实。一个人读书的厚度,也就决定他职场的高度。”由此观之,中文人的核心竞争力与读书的厚度是密不可分的。在大学期间,踏实地珍惜当下的时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成为读书达人,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广阔的天地,在实习抑或是就业,必定是厚积薄发之时。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何剑文再次强调“中文人就是读书人,做中文人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强迫人们将读书作为唯一选择,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不读书。能用书,能用好书,才是读书人应做到的。”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大学,就是读书的大好时光。注重培养良好的读书兴趣和方法,加强积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读书有用论这话需付诸实践去验证。做一个真正快乐的读书人,等同于了解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培养理想、挑战未知,读书永远是必需品。
坚持读书成为了何剑文的一种生命中带有希望的色彩,读书,成为他生活中的常态并渗透到身体里。对读书的那份坚定信念,是他一直保持实力增长并以加速度奔跑在职场中抬头挺胸、自信昂扬地向理想迈进的真理。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说:“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中文系的好看与耐看,必须浸润其间,才能逐渐体会到。”相信中文人的素养与内涵能让我们保持真我,越走越远。
采编心得体会
此次采访,让我终于明白,记者表面光鲜亮丽,后面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努力。要成为一个好的记者更是要读很多书,积累无数的采访经验,懂的感受人心。
黎玮茵:师兄让我明白不仅现在应该抓紧时间多看书,以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放弃看书。这些新的体验将让我的老员工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李虹频:采访过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师兄对读书的执着。师兄多次提到读书对于我们中文人的重要性,当我看到师兄他近年来读书时整理的、装订成册的资料和一本本写满了读书笔记的笔记本时,我意识到作为中文人的我们,应该回到原点,静下心来读书,用书本的垫起我们人生的高度。
黄园园:师兄告诉我们读书才是中文人在社会立足最扎实最有效的方法。曾经还在为专业迷茫的自己,通过这次的采访似乎找到了方向感,这是我感悟最深的地方,也是我最感激这次实践活动的地方,这种影响不单单是暂时的,更是深远持久的。
林敏华:当我们踏入何师兄的办公室,一股书卷里特有的墨香弥漫在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师兄带我们静听书之于中文人的灵性与滋养。他说,读书永远是中文人的核心竞争力,书的厚度与人生的高度是有紧密关系的。